“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始末

时间:2016-12-08   点击:4856

 见证非公募发展的八年

 虽然生于2008年,但谈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缘起,还是无法绕过2004年。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对停滞已久的基金会注册工作重新“开闸放水”。在此前一年的统计中,全国注册有基金会近1200家,但其中鲜有非公募基金会的影子。该《条例》被视为非公募基金会的破冰性文件。

 其后几年,《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通过并实施,对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8年汶川地震后,有感于民间资本投身公益的热情和非公募基金会数量的大规模增长,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八家机构,自愿发起设立一个非正式网络平台,致力于加强国内非公募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这便是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由来。

 历年来,共有28家非公募基金会成为论坛组委会成员,15家非公募基金会历任论坛轮值主席。

 在本届论坛之前,累计参会人数3000多人次、参会机构1000多家、参会媒体200多家,开展过7场区域分论坛、11次培训和巡讲活动,有力推动了地方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共向行业提供了11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成为非公募基金会行业重要的实践参考和工作指南。

 本届虽为最后一届,其规模还是打破了往届记录,参会人数近千名、参会基金会167家,共有226位理事长、秘书长嘉宾到会。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匡鹏在致辞中说:“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慈善法》已经颁布实施,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正在修改,将会陆续出台,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能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举办,意义是非常的重大和深远,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最后一次的探讨焦点

 本届论坛上,非公募基金会是否转成公募的话题格外引人关注。

 2016年5月26日,民政部就《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不再区分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成立满两年后将可以依法申请公开募捐资格。

 《公益时报》记者从基金会中心网了解到,截至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举办当天,全国共有5271家基金会,2015年末净资产达1136亿,而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公募基金会。

 面对转为公募的机会,很多机构负责人表示,将视机构自身能力作出选择。

 广东省非公募基金会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早期担任过非公募转为公募的SEE基金会的秘书长,现在重新回到非公募基金会任职的她表示,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作为非公募基金会,是否现在要转变为公募基金会还要根据机构实际,当前,并没有需要转变为公募基金会,而相比身份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履行好机构宗旨,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从注册的第一天起就在推动社区发展和社区资助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按照《慈善法》要求,非公募基金会去申请成为慈善组织是必要的,但是不是一定要享有公募权并不绝对。事实上,在基金会工作过程中,非公募与公募并没有太大的限制,并不会因为非公募与公募的身份转变而对机构理念、执行有什么影响。作为非公募基金会的千禾已经将机构财务完全透明、公开,这并不因为非公募与公募的身份,这就是千禾的一个工作方式,所以,相关条例的修改,并不是机构是否转变身份的根本条件。”刘小钢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是一家关注于教育的公募基金会,对于非公募基金会是否转公募,在该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看来,基金会是否公募,这是一个生存结构的战略选择,非公募与公募均是一种选择。

 “做公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是面对社会公众在说话,某种程度上成了社会的公器,这样看来自身公开透明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基金会的项目和服务是能够给公众说清楚,同时又有着一套完整的工作逻辑和数据采集能力,能够做好信息披露的透明工作,你就可以选择公募,所以是否公募,这需根据每个机构自身能力来选择,一旦选择就意味着承担,所以都相对公平。”潘江雪说。

 未来走向何方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实施,放开公募权;《基金会管理条例》也作出修订,拟不再区分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虽然有相当部分的基金会仍会以“非公募”的形态存在下去,但基金会的转型思考也必将使论坛发生转变。

 论坛组委会表示:“今后将更具开放胸怀,欢迎更多有志于机构卓越和行业发展的基金会成为同行伙伴,加入论坛组委会,成为论坛核心成员,共推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将加强论坛作为基金会行业平台的战略,通过‘论坛+’的工作模式,响应伙伴需求,与伙伴协同发展。”

 问题在于,原有发起各方随着基金会的转型升级会否继续支持这一论坛?新的同行伙伴如何吸纳,他们又会认同论坛的历史与精神吗?论坛的资金、人力等需求能够持续得到满足吗?在众多机构纷纷挑起公益大梁的当下,相对松散的论坛组织结构是否还能继续得到延续?

 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大都由企业发起,当其自身的独立性尚待发展的时候,推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之间并不能总是保持目标一致。

 当然,改变已经在发生。

 2017年,将召开《慈善法》实施之后的首个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据《公益时报》记者从第八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了解到,2017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轮值主席由百度公益基金会接棒。

 未来如何,尚待检验。

 对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

 《公益时报》: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情况如何?

 薛澜:这几年公益组织对政府的批评声音比较多,我觉得这也可以理解,中国的公益组织在我国的一些大的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参与还比较有限。中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也期望公益组织能够很好参与,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公共渠道并不是特别多。

 《公益时报》:公益组织怎样进行有效意见表达?

 薛澜:公益组织应该建立比较好的生态和公共的平台,能够将组织自身意见汇总形成某种模式。另外,政府怎么建立这些好的平台,让有代表性的公益组织能够发表意见。比如对《慈善法》看法,公益组织对于立法态度都有各自意见。不同的观点、力量平衡,这种平衡最好的办法是形成一个思想集合,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把它纳入进去。

 《公益时报》:公益组织监管机制怎样?

 薛澜:怎样的监管方式能够对真正好的公益组织形成扶持作用,而对于鱼龙混杂的机构又能够排出去,这需要公益组织与政府双方共同努力,更好地组织联合起来,正如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机构在其中达成共识,就可能对于政策改进产生很大作用。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