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福利服务

时间:2014-05-08   点击:4698

   “社会工作的春天”到了,在生存选择多元的当下,社会工作者与机构该如何做选择?这需要重新出发去探讨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

随着上海越来越多城区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社区居民视野中,“社会工作的春天”真的到了。如同很多创新一样,初期总是不完美的,政府购买服务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大到服务需求设定的随意性、小到报销制度的不合理,都对有志于发展真正有价值服务的机构有制肘,同时给聪明的机会主义者提供了生存良机。但要相信,最终只有真正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才能引领机构的长远发展。因此,在生存选择多元的当下,社会工作者与机构该如何做选择?这需要重新出发去探讨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

“专业社会工作”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王思斌教授首次提出,指的是与“本土社会工作”相对应的社会服务实践及制度;“是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为基础”,“充分借鉴了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的助人服务活动。目前主要的存在形式是民办非企业机构,以高校社会工作毕业生为员工主体,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生存模式,并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等城市社区中。而“本土社会工作”主要是指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广泛发挥作用的社会服务体系,在社区中就是以居委会服务为核心组成部分的体系。可以看出,“专业社会工作”的概念最初就是与“本土社会工作”并肩而来,只是在后来的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中失去了与它的并行,逐渐陷入“万能”的泥沼而难以自拔,连带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研究都失去自我边界。

应从社会福利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的关系。这两者都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组成部分,确切地说是传输系统的核心构成。在社区中,就是递送社区社会福利服务的组织体系。我国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民政部倡导推行的、以民政工作对象为主,面向全体居民的服务”,其服务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形式针对孤老、残疾人、困难户等民政对象,中级形式可拓展为某类居民的服务,高级形式则是面向全体居民的综合服务”。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有福利型和经营型两种运行机制,对特殊群体是福利性服务,对一般居民是经营性服务。前者是无偿服务,后者可以是低偿和有偿服务。很多研究指出社区社会福利服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核心问题是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滞后,使社区社会福利服务面临需求和供给的尖锐矛盾,这有四个表现:第一,国家对福利保障和服务资源的投入增加少、比重轻,福利服务的增长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第二,国家对社会兴办福利服务的政策不健全、不配套,使动员社会力量办福利受到限制;第三,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也存在因区和区财政税收的巨大差异导致的居民在社区接受社会福利服务上的不公平,富裕的城区可以为其居民提供高水平的普惠性服务,而财政困难的城区连社会救助类服务也勉为其难;第四,原有的服务传递系统,即本土社会工作体系,问题重重。由于政府主要强调社区社会福利服务的服务形式,对服务传递过程中的专业内涵较少重视,而实际的社区服务由于需求迫切,经验型的服务形态即已较容易地显示其优势,导致缺乏改善创新的动力,社区服务队伍专业素质常常较低。另一更根本性的困境是居委会做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这一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最后一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日常任务繁杂,疲于应付各类指令,难以集中力量提供系统的福利服务。有研究显示居委会具体工作事项可分为十六大类, 分别归在五大任务之中:政治动员、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民间调解、维护治安和民意表达。除此之外,还需完成一些混杂型琐碎事项, 如到街道上交或领取各种文件, 到居民家里传达各种通知, 写总结材料, 迎接行政领导视察, 布置标语横幅等等。总之,以居委会为核心执行队伍的本土社会工作难以专注于提供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更没有空间与时间提升服务的效率与效果,因此社会转型导致的服务需求日益高涨,而回应这一需求的福利体系却进展缓慢,步履维艰。

从上述背景出发,才可以深刻领悟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社会组织的意图,也才能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与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优势。与本土社会工作体系比较,专业社会工作的优势当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拥有民办非企业与专业两种身份。民办非企业的身份意味着具有较大自主性,在机构内部可以利用聘用、考核、晋升等自主权合理搭建人力资源的结构与创设专兼职及志愿者协调的用人机制,筹集与运用各方资金;在机构外可以自由决定合作组织与合作模式;还可以跨区、跨街道运作同类服务,从而提炼与累积机构独有模式与技术。专业身份的优势也体现在机构内和机构外两方面,在机构内则有空间创新解决问题模式,特别是借助专业知识系统来深入分析各种经验型的“大问题”,将其化解成种种可设计解决方案的“小问题”,这能较大程度克服行政介入模式的弊端,项目制也提供了灵活性以探索新服务的必要与可能;在机构外,专业身份可以借助系统内专业组织,如大学、协会,来发出有说服力的声音,推动政府与媒体的关注及回应,最终改善社会福利的提供。专业身份的实质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社会问题的补救性服务,还有防范问题出现和恶化的预防与改进性服务;有一套术语与方法促进准确诚实地了解现状,沟通交流。这一套专业知识还可以进行国际对话,帮助我国的社会福利发展能够在充分借鉴全世界的经验基础上平稳前行。

因此专业社会工作应从自身这些独特价值出发,通过与本土社会工作体系建立整合机制,在促进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改善中获得长久生机。与本土社会工作体系的整合需要善用居委会的传统优势与发挥社会工作协会专业功能。从发挥居委会优势来说,专业社会工作要充分了解及尊重居委会已有的成就,尊重居委会是目前居民服务“守门人”的地位,探索各社区居委会工作难点,根据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选择将部分难点工作社会工作化,即用社工的知识与方法来提供专项服务。社会工作化的路径有很多,如将社区空间社会工作化,通过充分思考老年活动室在整个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发挥来善用这一宝贵空间;如创设新的服务空间,建立危机干预中心、喘息服务站等;又如将经验型社会问题切割,提供效果可清晰定义的任务中心式服务模式;再如,建立与现有公共服务系统连接的专业服务,协助家庭在社区中获得学校教育、医院治疗等相关信息与支援服务。第二,与居委会建立服务对象转介机制,通过平等协商、利益共享来搭建持续、长效合作模式;充分尊重居委会的专长与合作意愿,主动将居委会视为社会工作服务成效的考察者,使社会工作化的过程能够紧密围绕服务成效展开与调整。

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中,社会工作协会的功能非常重要,特别是急需在跨机构层面进行项目交流,围绕各项目所介入的社区问题、服务困境、服务成效展开定期研讨,发布报告;与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展开持续、具体的沟通,帮助其实现既提供高质量社区服务又培育社会组织的双重目标。地区级社会工作协会最核心的功能是:基于对具体服务效果的诚实研讨,与地方政府、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居民建立信任关系。个体社会工作者、单个社会工作机构、或某个具体项目都有可能利用专业的外表去非专业运行,以获取生存与利益。代表专业社会工作的行业协会需对此有所警觉并有及时反应,以捍卫专业公信力。最便捷的方式是利用项目评估资料来展开研讨与问题解决探索。没有自律的专业在市场化趋势下是无法立足的,强大的政府思维与企业思维都会侵蚀专业发展空间。

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是当前社区社会福利服务中最重要的组织性力量,其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合作互补,并且只有在合作互补中才能找到各自准确的定位,互相成就。在市场体制下,这种合作互补靠的是对利益的公开竞争,而在目前正经历转型的福利服务场域,靠的是对社区社会福利服务目的的深刻探寻与终极追问。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张宇莲 副教授